服务热线
4001-123-456
确博产学研融合中心的成立,旨在打破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确博科技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核心功能方面,中心承担着多重角色。其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确博科技各研究所的技术资源、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市场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形式,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与前沿技术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例如,与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合作,结合确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的技术积累,共同研发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解决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瓶颈。
其二,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与培养。建立高校教师到确博科技挂职、确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的机制,促进人才在产学研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联合高校开展定向人才培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为企业输送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与材料类高校合作开设 “新材料应用” 定向班,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确博新材料研究所的科研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岗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其三,促进成果共享与转化。收集整理高校的科研成果、确博的技术需求以及企业的市场需求,建立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对于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中心牵头组织技术熟化、中试孵化等工作,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成果落地。例如,将高校研发的新型传感技术与确博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所的无人机平台相结合,开发出适用于复杂环境的智能巡检无人机,并通过中心对接电力、油气等行业企业,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在合作模式上,中心探索出多样化的协同路径。一是项目合作制,针对具体的技术项目,由确博科技、高校、企业共同出资、出人、出资源,成立专项研发团队,约定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方式。如在低空经济领域,联合高校的航空航天学院与物流企业,共同开展 “无人机集群智能调度系统” 研发项目,确博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所提供硬件平台与控制技术,高校负责算法优化,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与测试数据,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二是战略联盟模式,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行业标准、共享创新资源、共同开拓市场。例如,牵头成立 “智能计算与通信产业联盟”,联合芯片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高校科研团队等,围绕 5G/6G 技术在低空通信中的应用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产业化推广。
三是成果转化孵化模式,对于高校的早期科研成果,中心通过技术评估、资金支持、市场对接等方式进行孵化培育,待技术成熟后由确博科技或合作企业进行产业化。如高校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中心引入确博新材料研究所的中试设备与工艺技术,完成材料的性能优化与量产工艺开发,最终由合作的新能源企业应用于电池外壳制造,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产品的跨越。
典型案例中,在新能源领域,中心推动确博新材料研究所与高校的能源学院、新能源车企组成联合创新体,针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与安全性改进开展研究。通过三年协同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解决了传统液态电解质的漏液与安全性问题,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 20%。该技术在新能源车企的新款车型中得到应用,使车辆续航里程突破 800 公里,同时降低了电池制造成本 15%,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升级。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心联合高校的机械工程学院与制造企业,基于确博智能计算与通信研究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发 “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的全数字化建模与实时监控,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产调度,使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 30%,产品不良率降低 25%,成为智能制造领域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展望未来,确博产学研融合中心将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计划在更多新兴领域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创新联盟,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加入;构建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创新资源的智能匹配与协同管理;设立产学研融合专项基金,为早期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合作风险。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中心将成为推动确博科技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