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23-456
在低空经济与低空赋能的学术研究领域,各类学术活动成为了思想碰撞、成果交流与合作推进的重要平台。这些活动汇聚了学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多方力量,共同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2024 年 7 月 8 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北京学术周期间,由中国通信学会承办的 “低空经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青年科学家沙龙于北京成功举办。这场沙龙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 30 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活动伊始,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巍出席并致辞,为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主旨报告环节,沙龙执行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福辉主持会议。东南大学的曾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贾子晔分别围绕无人机空地协同通信与感知理论方法、时不变与时变低空多径信道估计技术、低空智联网鲁棒智能组网与覆盖技术等前沿议题作了精彩报告。这些报告聚焦于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从通信、感知、组网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展示了青年科学家们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思考。
随后的对话环节由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宇萌主持。4 位对话专家从低空经济国内外发展态势、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政策配套布局、产学研深度合作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结合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对当前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两位青年企业家代表也从产业角度出发,分享了低空经济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视角。
此次沙龙活动前,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还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地考察调研了低空智联网的建设进展和最新成果,深入了解低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考察,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对低空智联网这一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为后续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除了上述青年科学家沙龙外,其他类型的学术会议也在持续推动低空经济与低空赋能的学术研究进展。例如,在 2025 年 5 月 15 日,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学会主办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学术交流会,作为该学会 “学术五月” 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搭建起了高层次交流平台,吸引了行业精英参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院院长张永军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当前实景三维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构建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能够为低空飞行器的路径规划、障碍物识别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与效率。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综合时空网络与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蔚保国研究员在《北斗综合时空网络及低空经济应用前景》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北斗技术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并首次提出了 “低空时空网” 的创新概念。北斗系统凭借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与授时功能,能够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保障飞行安全。而 “低空时空网” 概念的提出,更是为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架构,有望实现低空领域时间与空间信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武汉大学董震教授以《低空城市大脑赋能新质生产力》为题,分享了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低空城市大脑通过整合低空飞行数据、城市地理信息数据、交通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智能管理与决策,为城市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北区技术总监季晓光作了以《地理信息服务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为题的学术报告,全方位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低空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地理信息技术能够为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建设与运维提供空间数据支持,通过对地形地貌、空域资源等信息的分析,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建设效率与安全性。会上,还对地方标准《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典型自然资源地物光谱数据库构建技术规范》《典型地物遥感智能解译技术规程》进行宣贯,为行业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依据,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相关技术在地方的规范化应用与发展。
这些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更为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了合作桥梁。通过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低空经济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同时,政府部门的参与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引导,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随着更多学术活动的开展,低空经济与低空赋能领域有望在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